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2014 語言腦說明會整理

經過 3 個多星期的家庭訪問,「語言腦計劃」已快完成了台灣家庭準備。在家庭訪談中,發現台灣家長都很關心小孩的語言學習,應未能前來說明會的家長的要求,整理一下語言腦說明會當天的內容。







兒童語言學習的重要門檻

華盛頓大學語言與聽力學教授 - Patricia Kuhl 在 TED 的演講,談到嬰兒語言天份,在幼兒大腦中靠統計方式,先分析句子出現的每個音,逐漸累積出現頻率高的音,就成了幼兒最先能發出的語言。

爾後,第一個出現的門檻是7歲前後的差異,7歲前只要給小孩適當的環境,他們都可以自然模仿,跟母語學習一樣;而7歲後小孩理解能力慢慢變強後,語言學習的工作也會逐漸轉化成右腦,變成需要用理解及記憶去學習新的語言。

另一個重要門檻是 12 歲:

12 歲前小孩傾向學習較低階語言,如聲調及發音;
12 歲後小孩傾向學習較高階語言,如語意及創造。

所以一個人說話的腔調,不管是英國腔、澳洲腔、北京腔或台灣腔,在 12 歲前就決定了,後天努力不容易改變說話的腔調。舉例來說,日本人的英文不好,不是因為他們的人種是日本人,是因為他們 12 歲之前,都不習慣發 "R" 的捲舌音。

專家相信在七歲前,兒童腦部可以接受六種語言,也就是說小孩若生長成六個語言的環境,自然就能說六種語言。與智商及天份無關


幼兒智商及天份 ≠ 語言學習

不可否認,世界上真的有語言天才的存在。但一般語言神經學專家相信,小孩語言學習能力都很好,只要環境正確,每個小孩子皆有能力學會六種語言,無關智商及天份。

世界上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瑞士,四種官方語言 (德語、法語、義大利語、羅什曼語) 加上成功英語教育,幾乎每個瑞士人都能說 3~4 種語言,尤其是在三國之界 - 巴塞爾 ( Basel ) 每個人都能說 4~5 種語言。可見小孩語言能力只與「環境」有關,並非瑞士人人都是語言天才!






我們身邊也有類似的例子,就在高雄的美濃客家村莊,有個小妹妹才三歲就能講五種語言,因為她的媽媽是台灣人、爸爸是美國人、阿媽是法國人,又在客家村長大,所以她已能講中文、台語、客語、英語及法語。

其實語言學習是很自然的過程,只要在這麼好的環境下長大,相信每個小朋友就有能力像這個美濃的小妹妹一樣學會五種語言。




這就是為什麼台灣需要借鏡歐洲成功的家庭語言交換機制 - 「Au Pair 文化共宿」的原因。

接下篇 - 語言腦說明會整理 - Par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