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2 個黃金時間點 決定孩子的母語能力

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環境與年紀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而不是智商或天份!


在台灣,幼兒的英語教育已經變成一場金錢堆砌的競賽,孩子進了全美語學校後,語言能力真的有提升嗎? (可參考各論壇中的經驗分享)

其實語言學習是很自然的過程,任何語言及人種皆同。在什麼語言環境下長大,自然就會說該環境下的語言,這是眾所皆知的,但 "年紀" 在語言學習的角色,就常常被忽略。

"環境" 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可參考以下文章,本篇將重心放在另一關鍵因子 - 年紀
  1. 瑞士 - 語言環境的最佳典範 
  2. 歐洲經驗看語言教育 - 北歐  
  3. 歐洲經驗看語言教育 - 荷蘭



 7 歲決定大腦中思考的語言



簡單來說,幼兒腦部的理解力尚未發展成熟前,對外來語言的刺激是 100% 吸收,所以幼兒開始接受邏輯性的系統教學前,也就是進入小學的年紀,所學的語言會成為大腦思考的主要語言。除了主要語言外,大腦還能有"第二思考語言"、及"第三思考語言"。

對一個在美國長大的台灣小孩,如果你問他們在夢裡是講英文或中文? 得到的答案會是兩種語言皆有。



12 歲決定母語腔調



另外一個關鍵的時間點就是 12 歲,由於較低階的語言能力 (辨音及腔調) 比較早達到關鍵期,過了孩童時期比較難習得。所以兒童學習第二語言比成人容易發展出類似英語母語者的發音與腔調(Krashen, Scarcella, and Long, 1982)。母語腔調定型之後,就很難改變學習外語的腔調。

而一個人的腔調也並非只能有一種,如果一個小孩的父母為北京人,但他是在英國長大,則這個小孩則可用北京腔說中文;英國腔說英文。重點就是,必須讓小孩子在 12 歲前學會這個語言。


註:
Walsh 和 Diller(1981)兩位學者則對腦部的神經關鍵期作更深入的解析。他們把神經關鍵期分成兩種:一是廣泛區域的神經細胞(Macro neurons)一種是區域性迴路的神經細胞(local-circuit neurons)。廣泛區域的神經細由錐體神經細胞構成,在孩童時期就完全成熟發展前,專門處理較低階的語言活動的神經,如辨音、腔調;區域性迴路的神經細胞由星狀細胞構成,隨者年齡增加而成長,發展的很慢,一直到成人期才完全成熟發展,專門處理認知能力、較高階的語言活動,如句法、語意。
 



「英文」能成為小孩的母語嗎?



當然可以!

如果小孩在英文的環境下長大,英文當然就會是他的母語。可能的方法就是把小孩送到國外或是全家移民。

另外一個方法容易許多,而且在歐洲已經普及了兩百多年,就是擔任接待家庭,讓外國青年在家創造真正的外語環境,這是歐洲人語言學習的主流方法,也是為什麼你看不到歐洲人在學語言,但每個歐洲人語言能力都超強的原因。



結論



過了 7 歲及 12 歲的年紀,並非就無法學好一個語言,只要語言環境正確,仍能夠達到相當流利的程度,只是大腦中思考的語言及說話的腔調,很難改變。下面影片有關於雙語環境對成年人的影響。

小孩的語言學習無關智商與天份,只要把握黃金時間點,給小孩子正確的語言環境,家中小孩有兩種或三種母語,都是很正常的。